1979羊五行是什么?
“5000年的文明,从未断代”这是某些“中国人”的自信。其实,这种自信是建立在一个巨大虚无的基础之上。 什么是5000年文明的基石呢?就是甲骨文。 可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甲骨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所谓的中华文明思想其实是极贫乏的。用甲骨文中的字来解读今天的汉字,有很多是不通的。更不用谈用这些文字来书写我们今天所谓的中国文化了。 当然,作为承载这些文字的载体——汉语,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系之一。但是汉语之所以能够传承到今天,是因为有着无数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建立起来的语言防火墙,也就是汉字简化与拉丁化的斗争。
而汉字自身也经过了繁简之争。现在使用的简化汉字,可以说是一部分人对抗另外部分人的工具。因为支持简化汉字的人,主要是无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他们掌握了比较小的话语权;而反对简化汉字的人,主要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后裔,他们掌握着比较广大的话语权。虽然使用了简化汉字,但汉语在语音方面仍然保留了古音,因此用简体字书写的古文,已经无法读通。这就造成了一种文字的假象,即以简体字替代了繁体字,以简化笔画代替了复杂笔画,似乎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始终一脉相承。然而,这种文化只是假想出来的。
事实上,从春秋战国开始,汉语就已经分化成了不同的方言。秦统一天下后,推行书同文政策,实际上是以秦国的文字和发音为基础的。秦始皇死后,秦国灭亡,各地方言土语不再统一,而文字也各自为政。汉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之后,由于汉文帝提倡隶书,方便不识字的大众识别,从而推广了隶书。而隶书笔划较为简单,与篆书相比易写难认,与古人所说的“草书”接近。所以西汉时期,隶书又演变出章草的形式。
王右军(王羲之)创造的行草书,实际上是在章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到了唐代,为了便于楷书向行草书转化,唐朝人创造了间架结构理论,也就是后来的“书法章法”。宋朝以来,毛笔的制作材料不断发生变化,导致毛笔的笔锋变得越来越软,人们在使用的时候越来越倾向于“提按”的用笔方法。正是这样的技术进步,使得唐宋时期的书法家能够创造出如行云流水一般的字体,也就是流传至今的所谓“行书”和“草书”。
如果仔细分析这些文字演化进程,就不难发现,在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出现了士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分离。士族文人普遍擅长古文,也就是今文大小篆,以及隶书的演变而来的一类字体,这一类字体后来被称之为正书,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汉字。
而草根阶层主要使用的则是另一种文字体系,那就是由汉简、敦煌文书等载体的文字。这一种文字与士族所掌握的文学完全不同,以至于到了五代时期,赵匡胤造字的时候,不得不以汉字的结构原理创造新的字形,这就是如今通行的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