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民币是第几版?
我们平常所说的“纸币”,在专业上是指“实物货币”(Hard Currency) 除了纸币之外,其他能够作为交换媒介的纸片都被统称为“非实体货币”(Soft Currency) 比如银行承兑汇票、本票、支票等等。它们虽然是“纸片”但是不能直接用于支付,必须经过背书转让或者托收,也就是要转化为“实物货币”才能消费和投资;虽然它们不是“政府债券”,但是它们的本质和“债券”是一样的——都是承诺以一定条件下(一般是到期日)付清合同规定的“本金+利息”。只不过其形式是“非实体币”而已。 既然说到了“债券”,就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国债”了。在这里我简单把国债分为两个品种:国家债券和国家债务。前者表示某个国家发行的债券,后者指这个国家对内或对外负债的程度。这两个概念很重要。
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任何时期内发行债券总额的上限是一国当年GDP的15%左右。如果一国负债率已经超过这一限度,那么这个国家的财政就是赤字,就应该通过税收来补充支出,否则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而一国的总负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包括两个部分: 一个是这个国家的短期负债,一般认为不超过6个月就要偿还的贷款都算是短期负债。这些短期负债的利率往往较高,风险也较大。
另一个是长期负债,一般是指超过6个月以上甚至几年才还款的贷款都属于长期负债。这类借款利率较低,风险也相对较小。 但是目前我国的国债期限结构极不合理,98%以上是短期国债,而短期国债的利率通常高于长期国债。所以,中国的国债实际上是一种 “准利率” ——一种隐性的通货膨胀税。
现在我国政府每年印发20多亿的国债,而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却越来越少。这是因为每发一笔国债,政府就用相应数额的收入充实国库,然后拿出这笔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用来购买外汇,从而减少市场上的人民币数量。这样,在总量固定的前提下,你手中的钱越少了,别人手里的钱也就多了,因此钱就实际购买力而言是减少了。这就是所谓的“隐性通胀”。这种通胀是不对称的,因为政府用国债替代了商业贷款,因此老百姓手里没有多余的钱去购买商品和服务。为了购买同样多的东西,他们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劳动或承担更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