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海适合养老?
个人觉得,一个城市是否适老,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虑,既包括硬件(即物理环境),也包括软件(即社会氛围与条件) 首先来看上海在硬件设施上的优势 上海本身是一个老龄化程度很高的城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为534.89万人,占比为17.2%,而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则超过80万人,占全部老年人口的15%以上;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约782.92万人,占比达25.8% 如此高比例的老人群体,一方面意味着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更高。
上海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加装电梯和公交站点设置,这两个方面都值得其他城市去学习。 首先来说电梯加装,作为老龄化程度高的城市,上海的老旧小区很多都存在着“一幢楼、一栋单元房,没有电梯”的情况,对于老年群体而言,上下楼梯是个大问题。近年来,上海通过政府引导、居民协商、市场化运作等途径,积极推广安装电梯,切实解决了老年人下楼难的问题,受到广泛好评。 其次来说说公交站点,在很多一线城市,由于年轻人普遍开车出行,所以公交的乘坐对象以中老年为主,为此,不少城市都将公共交通作为“便民”项目来建设,比如加设护栏、增设座椅、缩短发车间隔时间等等,让老年人的出行更加方便。
不过,在我看来,这些还只能算是备选方案,真正能让一座城市成为宜居之城,还需要从软环境上下功夫。
什么是软环境呢?我认为是指一座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风气。 在我看来,上海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风气都是值得称赞的。
以公共服务水平为例,在上海无论是办护照还是身份证,只要是涉及要排队的事情,基本上你都能赶上最后一个号子,不用花太多的时间;而且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态度好,办事效率高,让人很难拒绝。 再来说说社会风气,在上海市文明办的评选中,每年都会有“最美”系列的人物或团体出现,如“最美司机”“最美医生”“最美教师”“最美农民工”等等,通过这些榜样人物的宣扬,不断传递社会正能量,鼓励人们向上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