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五行属什么?
“五音”在秦汉间即分为宫、商、角、徵(读zhǐ)、羽五个正音,相当于现今的12356各音级中的1、2、3、5、6;“五声”指这五音的“变化”所产生的“变徵”和“羽”两个音级。
这个分法与今日不同,因为今天的12356中已经有“471”三个音了,是古声中的变徵和羽。古人以变徵为3低音,羽为6低音,也就是说它们分别相当于现在的6和2。 这样五声音阶就变为六个音阶,分别是:
C(D)、D、E、F(G)、G、A、B等七个调式音阶,其中:
一、C、D、E、F、G、A七调的本位均是1,而B调的本位是2.二、C、D、E、F、 G、A七个调的羽均比本位低一个音。三、只有B调不遵循此规律。 B调的五度相生次序为:1-#2-#4-5-1,所以它是按照这个顺序产生出“上羽”“变宫”“正宫”这三个音级的。
可见五声音阶并非只限于5个音符。它是由这六对关系相当的七调构成的。 “五音”说始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年载师公孙敖语:“初,公为公子时,尝学而缺(缺少)寝而卒,僖公以为功(大),使封之。及襄公即位,公孙敖既丧夫子之大行,未出,而公召如诸燕,命之曰‘封’,载以如齐,非礼也。孔子曰:‘人岂无仁哉?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矣!’”其下又引孔子之言云:“人父死,尚犹有痛焉,况于兄弟之亲乎?”
由这段话可知,当时所谓的五音是指春秋时代鲁国的五个地方:公封之费,桓公封孟懿子之仲孙氏于季孙,昭公封叔孙侨如于郈,定公封臧孙纥于防,哀公封孟孙何忌于县,皆今山东费县、平邑、东庸、滕县东南及邹县地。 后来人们便以费、郈、防、滕、季孙为五音,或谓之五都。至汉郑玄注《周礼·春官》《乐师》疏谓:五音者“谓宫、商、角、徵、羽,此五者阳五也……又以乡国言之,宫主乎君,故先言国,亦合国言以拟之”。于是五音又成为宫、商、角、徵、羽之意解,遂成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