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瓷器黛玉葬花是谁做的?
现在人们一说瓷器,马上想到的都是中国,想到的都是古代。殊不知,在国外也有很厉害的瓷器技师,他们做的瓷器也很精致,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在2010年的伦敦艺术展厅,有一个小小的展台,展台上一个花瓶吸引着人们纷纷驻足。只见这个花瓶造型奇异,颜色绚丽,从远处看就像一片片花瓣组成,看细节又有丝丝花瓣的纹路,就像真有一朵花一样。而这个花瓶,不是用纸做的,也不是用塑料做的,更不是用泥土做的,而是用瓷器做的!只见这个瓶子是用一种被称作“伊诺克蓝”的青花材料绘制的,瓶上的花纹细屑精致,在灯光的照射下微微泛光。这个花瓶就是民国的藏品,而且这件藏品是不卖的,是专门用来参赛的。而这个花瓶,还荣获了瓷器类别的第一名。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花瓶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就是张裕钊。提到张裕钊,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太熟悉,但要是说他的另一个称呼“晚清四大臣”就可能有人知道了吧。在他做官期间非常正直,还参与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但他不仅仅只是个官员,他还是晚清时期的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文学家。而张裕钊的擅长,除了政治,还有语言与文学,特别是对西方语言与文学颇有见地。他在翻译方面,除了把很多西方的名著翻译为中文,还钻研很东方文化典籍翻译成西方语言。
有这么一件事情:1906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办了一所中学,名叫:武昌中华大学。而张之洞为了办学,专门成立了翻译局,大量译编西方文明国家的自然科学书籍,作为学校的教科书用。但在挑选翻页人才的时候,却犯了难,正巧是,当时张之洞的幕僚徐建寅,向张之洞推荐了自己的表弟:张裕钊。
而张裕钊接到任务后,发挥自己在西方语言领域精通的优势,和张之洞的另一个幕僚殷兆镛一起,负责翻译局的工作。他们二人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把翻译局的工作给完成了。而他们二人,在这期间所接触的西方书籍,所翻译的西方著作,所研究的西方文化,对于当时的传统中国,传统的东方文明而言,简直犹如一番狂风骤雨。他们在西方文学领域的钻研,促使他们认为:必须让中国的社会形态,必须让中国的经济结构变革,必须让中国的思想观念彻底更新,只有这样,否则就没有中国出路。为了这个主张,他们开始鼓吹资产主义,宣传民主共和。这可惹恼了封建王朝的掌权者清政府,于是,他们遭到了封杀。
而张裕钊,也不得不辞去在湖北的一切职务,不得不离开,去云南,贵州,四川这些地方做官。而这段时间,正好是光绪三十年到光绪三十四年这段时间。
就在这段时间,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这个人的名字,就是蔡锷。
蔡锷是谁,可能只有少部分人知道吧,他是滇军的首脑,后来护国军出师讨袁,蔡锷就是司令官。而张裕钊在看到蔡锷之后,发现这个年轻人,胸中有韬略,有王霸之气,有平天下之志,于是,他仿佛找到了一方依附。为了辅佐蔡锷,他用了各种办法,才进入蔡锷的幕府任职。
而这段时间,刚好在宣统三年到民国三年这段时间。
进入蔡锷的幕府之后,因为是陆军元老,所以他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东三省屯垦使。可没做什么,就发生了“直奉战争”,这次的战争,让张裕钊被征调去山东泰安担任炮兵司令。这个司令他当的并不开心,因为此时他心中,已经把自己的毕生所求的目标锁定在军学界。而泰安这个地方,远离政治博弈的核心圈,实在让他难以继续待下去。于是,他提出了辞职,而他的这个辞职申请,得到批准之后,他才开始漫长的欧洲游。
他在欧洲整整游历了三年的时间,而就是这三年的时间,他对于西方的文明史,西方的经营理念,以及西方的艺术设计风格,可以说有了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与认知,此时,他的思想,也开始发生巨变。而当他回到中国,再次进入商界之后,他先是在北京的“张园”里当总经理,时间不长。然后就到南京,任中央银行总行顾问,一直到退休。
在他61岁的时候,他在南京重新构筑了一个花园别墅,取名“养园”;68岁的时候,他的儿子,在上海去世。他在悲痛欲绝之下,也在上海买地建成一个新花园别墅,这个花园别墅取名为“花语村”,以此来寄托他的哀思;71岁的时候,在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部任职。
但,遗憾的是,这个人没有等到自己的作品在当代大放异彩的那一天。因为,他逝世于1944年,而第二年,也就是1945年,日本才宣布投降!
而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一件“青花的牡丹花簪”,这件作品采用折枝牡丹为主题,活灵活现。这个花瓣微微张开,像是马上要凋谢的样子。而这个花瓶,至今仍然保存在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