煅五行属什么?
古人发现矿物药经过加热后,其药性会得到强化,所以《本草纲目》等古代药典中,很多中药都有“煅”这一制法。 煅,是指把药物放在无氧或微氧的容器里用火加热,使它分解。这种制作工序能够改变药物的物理性能、祛除药物中的杂质,同时也能改变药物的化学成分,从而对药物起到增强疗效、降低毒性或者出现新特效的作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中药材叫做“煅药”。 “煅”字在古书中解释为“火炙也”(《广雅》);又言“烧炙而暴之也”(《通俗文》);还有说是“焙而曝之”(《本草纲目》);这些记载都说明“煅”的意思就是用微火烤。
那么为什么要采用“煨”和“煅”这两种制作方法呢? 这是因为有些药物所含的成分遇氧气容易燃烧,采取“蒸”的方法容易散失,而采取“煨”“煅”的方法就能克服这个缺点了。因为这两种方法都能减少药物与空气接触的机会,而且温度高,可使药物迅速成熟。 “煨”更适合于质地松软,内部有空洞或裂隙的药物,如土茯苓、苍耳子、紫河车等。通过“煨”可以去掉这类药物内部的夹层或空洞里面的杂物,使药物干净、通透,同时还能保持药物的形状,方便制剂和在服用的时候吞服。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药物都能采用“煨”或“煅”来制作。 一般来讲,含有生物碱类药物不宜用“煨”法,如延胡索、苦参、黄连;含淀粉酶类成分的药物也不宜用“煨”法,如麦芽、谷芽;大部分补益中药也不宜用“煨”法,如党参、熟地。而采用“煅”法制作的药物大多具有泻下作用,有毒性或峻下之效的中药一般都采用“煅”法制成。例如,巴豆、牵牛子。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传统的“煅”法已经被现代工艺取代。但是有的药品生产仍然采用“煅”法,此时要注意观察药品的质量,看看是否出现了性状和药效上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