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啥没有下克上?

晏天建晏天建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我十年前想过,因此写了一个长一点的解答。这里做一下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有“王霸异图”一说。这个概念出自《礼记·檀弓下》——孔子对子贡说,仲由(子路)可以做成天下的大事情。但子路死了以后,他的儿子问父亲是怎么死的,孔子说是被人民抛弃而死的。这就是所谓“以道事君,不容身而死焉”。孔子的本意是赞叹子路,说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道”,也就是儒家的理想——用德行取信于民,获得民心的支持,做到像尧舜禹那样“天下大同”的帝王。如果不用儒家理论来解释,孔子的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很不通的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霸异图”实际上指的是两种治理天下的方法:王道和霸道。其中王道的代表人物自然就是尧舜禹了,霸道的代表人物则是春秋五霸。

严格来说,春秋五霸并不完全是凭实力说话的。齐桓公能够成为霸主,一方面是因为管仲帮他整顿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齐桓公实行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赢得了周天子的信任,得到了中原诸侯国的尊重,从而称霸。晋文公能够称霸,也是因为执行了荀子的策略——“国治而天下服”。所以这两个人可以说是得“王”者。 但其他几霸就不那么“王”了。赵魏韩三家分晋是在周天子面前进行的,所以晋君当然也是“王”霸齐国田氏代齐,是通过权谋篡位得来的王位,虽然当时天下无人敢反对,但毕竟不是正道。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的由余助秦兴国,也算是“王霸之资”。至于楚庄王,他虽然打过败仗,但不辱没楚国威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也算得“王霸”。

总之,从春秋时代来看,能称“王”或者接近“王”的人还是有的,说明那个时代“王霸兼行”是有事实基础的。到了战国时代,这种形势就变了。七雄之中,燕赵两国实力最弱,无论攻或守都是输多赢少。于是这两国为了自抬身价,把之前已经属于“王霸”之列的晋楚齐秦等四国算作“帝系”,自己单独成“侯”,和这四雄并列。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拉低了“王霸”的规格,提高了“帝系”的地位。因为前面说了,帝系那四个国家除了秦以外,都是通过权谋篡位获得的天下。他们本来就应该定位很高。

这样一拉低,原来在“王霸之间”的档次反而显得很高。于是这种“帝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一直影响后世。 “王霸兼行”变“王霸异端”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