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土为什么?
这个问题,我十年前回答过类似的问题,这里借用一下。 题主的描述里,可能漏掉了两个信息: 一是“五行学说”产生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代;二是“五行”并不严格对应五行为正,而是四行(木火金水)为正,土居其中。在战国至汉初,五行中的土并没有特别的地位。
比如《尚书》有“水土功”的说法,这个“土”就是土山,而不是土地。《周礼》有五宫之说,即东宫青帝,南宫赤帝,西宫白帝,北宫黄帝,中央宫颛顼帝。这里的土指的就是中央宫所主的土神。 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相信五帝的神灵存在于五方山川之中,为了祭祀这些山神,他在长安建立了郊祀亭台,每年来回巡祭。此时,“土”才有了特定的含义——黄土高原和黄土土壤。
《史记·河渠书》记载了当时引河西走廊的水灌入关中平原的情况:“渠下皆高陵平地,此足以容众灌溉。于是上渠首,令水东注干汾阴下……其山下临河东,左右各设二塘,自塘外横亘山原,以渐广博。”可见当时的“土”已经是指代土壤和土地的统称。 到了东汉,人们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了这其中的道理:“土,田皮也。谓土有五色。”“土,块也。五色成块。故东圆而中央方。”(《尔雅·释土》)这时候,“土”的形象才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样子:黄色,可塑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