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字五行属什么?
《说文》:“伊,彼也。”许慎以为“从女、从丂”(今作“依”)乃因“诗曰‘依彼伊兮’,指事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与《释言》‘繄,是也。’” 《广韵》:“伊,于绮切【注】於绮反。”又作“猗”。《诗·郑风·野有蔓草》:“伊谁之思?”毛传:“伊,维也。”《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王逸注:“带,带剑也。被,著也。”《庄子·天地》:“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郭象注:“以瓦爲器,可受可毁,故不吝於输。以鉤爲器,可中可失,故惮其输财。至黄金重而难失,又伤其神精,故昏惛而不能制意矣。”唐·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说:“瓦,谓陶器也。” 《诗经》中的“伊”或作“猗”(yī)。如《大雅·桑柔》、《鄘风·柏舟》等皆如此。《史记·殷本纪》也有“伊尹作《咸艾》”。
《周颂·烈文》“不显唯德,时有闲扬”朱熹集传引《书·康诰》孔安国传:“伊,发语词。” “伊”通“繄(yī)”。《诗·郑风·出其东门》:“洵美且异,猗嗟娈兮!” 晋·左思《魏都赋》:“伊兹庭之弘丽,既神巧而亦瑰锜。”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淇水》:“旧传曹丕于此造淇苑,以宴群臣,其制虽远仿伊洛,而佳妙不逮远甚矣。” 唐·韩愈《原道》:“伊古之今,道不在哉?” 宋·苏轼《祭柳子玉文》:“呜呼子玉,我何言哉!我心伊何,惟月与泉。” 《列子·天瑞》:“人自为种,非天之降命何为乎?且男,女,精赤相通,何不相含?若含则下生,含者不立。竖耳而不闻,伸眉而不言……”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封禅》:“岂伊神灵,抑亦有然?”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凡著文,理足而后辞,辞足而后序,序足而后声,声声然后止。” 王先谦集解引李鼎祚曰:“言五者,次叙得其所,然后能成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