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赐牌匾价值多少?

屠人卫屠人卫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皇恩浩荡”和“万世流芳”…… 这样的词儿,常看戏曲、小说的朋友估计都不算陌生,常常作为皇帝的口谕传旨,被加封到某些臣子头上——当然了,大多数情况下,这也只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桥段,毕竟皇帝也不够闲得慌。去给每一个臣子都赐个牌匾。 但实际上,这种形式还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确实有对应的典源——“旌表”制度。

所谓“旌表”,其实就是政府出面,将一些臣子的善行宣扬出去,以鼓励更多的人向这些善人学习,该制度起源甚早,西汉司马迁修《史记》的时候就有相关记载了。不过那时候的“旌表”,更多的是一种史书记事的方式,跟后世的“表彰先贤”、 “立碑”等有一定的区别。到了宋朝以后,才开始出现专门为孝子贤母树立牌坊的现象。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对这一传统的运用可谓是驾轻就熟。一方面,他本人确实十分喜欢书法,也写得几笔好字;另一方面,他也知道,通过这种方式宣示对某位臣下的恩宠是最有效也是最直观的激励方式之一(比如前例赏赐福康安的“万世载德”),所以很乐意为此题字写匾。 当然,也不是谁求都准的,这种事也是有“规格”的。首先你要在地方上成为众口颂扬的孝子贤母(或者义夫节妇),然后逐级上报至中央,等待皇帝的御批。不过也有例外,比如雍正年间,为了奖掖汉人学者朱济享,特意破例给他一人树立了“博学宏词”坊。而乾隆帝即位初期,为了奖励曾静等人劝降张献忠有功,也破例给他们树坊。

这种事儿概率还是很低的,能得到的“荣典”也有限。一般的情况是,你的善行在当地广受赞誉之后,等待你的将是地方政府的一纸表扬状(“奏请”),随后你在家乡备受瞩目,成了当地最有面子的人——等到这个时候,皇帝的一般做法是给这个案件一个定评,下诏褒扬,同时要求地方官员择地筑坛,祭祀“先贤”,把此事定格成一个有官方背书的美谈。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