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字》中有关“甬”的解释为: 甬,大器也。从用,容声。或作𢾔。周制,子男之国百里之君,天子使之筑宫室台榭而奉之曰甬。
“甬”的本义是指一种大器物,即古代用来运物的长条形器物。因为其形大,故又称其为“大器”。这个解释与甲骨文中的字形相符(见下图)。 从上面的解释可知,作为甬城的“甬”,在商代的时候就是子男等国君主所居住的国家都邑了。 至于为什么甬城会以“甬”为名呢?这得回到周公制礼作乐的时代去追溯它的来历。当时诸侯国君所居住的都城有封内、封外之分。封内也叫邦内,以王畿为中心,各诸侯国的都城建在这个范围内;封外叫邦外,也就是国境之外的地方。当时的都城一般分为三部分,即郊、庙和路室,其中位于郊的路就是指王城外圈的道路。周制规定,凡属封内的道路都要用土石修筑,而属于封外的道路则要用木材来建造。所以“甬”字的本义就是指封外的道路,引申开来也可以指国家都邑的城垣,并借以称国都了。
那么宁波这座古城的名字是由何而来的呢?据史籍记载,秦统一中国后曾设鄞县,县治就在今天的老城南门附近,这是宁波建制之始。西汉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在这里设鄞江亭,东汉永建四年 (公元129 年 ) 置鄞县,县治移至今址。东晋明帝太宁元年 (323 年),因郡治遭战火破坏,州城迁往甬城鄞县,从此开始把县城称为郡城。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正式定名宁波,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宁波”二字的来历,历来有多种说法。根据历史文献分析,大致有两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一说,自东晋以来,这里一直是海外交通贸易发达的地区之一。当时的外国商人多住在这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众多的外来移民区,他们聚族而居,形成许多“乡”,如荷兰乡、日本乡等。这些乡的名称大多是以国名的音译而来,如日乡、波乡之类。后来人们就习惯把整个城市称作“波”,即今“宁波”二字的古字,简称“甬”,以此作为城市的名称了。这种观点比较符合古代的地名特点。 二说,认为“宁波”一名的由来与佛教的传入有关。相传三国吴黄武年间(222—228年),天台山僧人昙绍来到鄮县(今鄞州区)结庵传道,这里是宁波最早的佛教道场。吴赤乌五年(242年),孙权在此立寺,取名阿育王寺,这是国内首次建阿育王塔处。传说当时昙绍在鄮山开凿了十三口“镇僧井”,还留下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像,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镇僧牙佛”。这尊佛像被奉为大佛祖,因而当地百姓又把它称之为“大牟尼”,简称为“牟尼”,后又改写成“明尼”“明尼州”及后来的“宁波”。这种说法与东普时建立“明尼教”的有关传说的内容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