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指的什么?
古代汉族哲学,认为天地万物由五种基本粒子即五行(金、木、水、火、土)组成。
五行的变化形成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变化形态,而且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这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为古代科学所广泛认可。
《尚书·洪范》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是五行理论的正式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将其与天象联系起来并加以发展,认为五行与金、木、水、火、土相关的五星运转周期分别对应着一年的四季以及人体脏腑等具体事物的发展规律;五行属性相生相克,彼此制约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系统,这一学说成为后来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 五行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上古时期,在战国时期被吸收到儒家经典著作中。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佛家为了宣传教义将五行说引入了佛经翻译活动中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如鸠摩罗什译作的《佛说法灭尽经》便用五行讲明“劫烧”之故。 在西方,五行说最初是由来华传经的基督教教士介绍到欧洲大陆地区,16世纪时开始得到一些西方自然科学家如哥白尼、笛卡尔等人的部分认同。法国数学家勒内·夏尔·吉拉尔撰写有《五行:一种古老而神奇的算术》一书介绍中国的五行思想及其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