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几种字体?
中国书法有“书体”之称,是对于不同形态的汉字书写艺术形式的总称,包括篆、隶、草、楷、行五种基本书体(或称为“五体”)和诸多的变体,每种书体的风格特点各有千秋。 篆书主要是指大篆和小篆两种字体,分属于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人群。大篆指的是上古时代的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等;小篆又称“秦篆”,由秦国丞相李斯在统一六国后所制作,主要用于印章刻制。
隶书脱胎于篆书,先秦时期的隶书本意即为“佐吏之书”,为下级官吏书写上呈给上级官员的文书所用,因字形较为简便易写而得名。汉代隶书大行于世,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主流书体之一,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草书可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大类。章草始于西汉,是隶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过渡字体,将草书笔画简化为点、横、撇、捺四种基本形态,且保留隶书波磔;今草始于汉末,是草书发展中的又一重要阶段,章草的连笔写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字型也更为自由多变,同时融入了不少楷书结构特征;至唐代张旭、怀素,行书、楷书功底深厚,使草书摆脱了以往拘泥于字形的束缚,形成飘逸灵动、变化多端的狂草。
楷书也被称为正书、真书,因其字体工整美观而得名,起源于东汉末年,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盛行于隋唐,直至今天仍被作为通用字体广泛使用。它既有隶书的笔意又有楷画的规矩,结体方正严密,笔法变化少,笔画平直但讲究力度美感。其中唐初四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以及元代赵孟頫的《胆巴碑》都是学习楷书经典的佳作。
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实用性书体,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从楷书变体而来,是在书写便捷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笔法而诞生的一种字体。由于既不同于楷书讲究法度,又不同于草书易于认读,因此具有十分广泛的实用性和普遍性。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如《兰亭序》《圣教序》等均是以行书形式流传至今的书法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