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有哪些种类?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法则;从狭义上讲,书法是指在汉字书写方面的法则和规范。 “书”、“法”(或称“笔法”)二字在古代是两个字。唐代以来,才将“书”与“法”连在一起成为“书法”,而不再是两个独立的字了。 古代对“书法”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两大派:一为“道统论”;二为“技进乎道”论;后者认为书法是一种技巧。由于此说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所以历来被正统文人所不齿——他们认为书法是文人表达性情的一种方式而非技术活计。但到了宋代以后,特别是明代中后期,随着文人政治的衰落和科举取士制度的日益完备,这一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以“书法”为技术者大有人在。至清朝末年,书法由一种艺术变为一门独立的手艺。于是,在社会上出现了大批职业书法家(也称“书匠”),且多以卖字为生。这显然背离了中国传统的文人观——书法再高妙也不过是小道耳!然而,社会的发展往往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今天,我们不但不再把书法视为下九流之术,而且还奉之为艺术中的上品呢!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恐怕至今还是一个谜吧……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字体:小篆、大篆、隶书、楷书等。这些字体的出现和发展都与中国书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中国古代的书法又分为哪些门类?它们之间又有何关联?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先从中国的文字学谈起。
中国文字学,亦称“汉文字学”“汉语语言学”等。是一门研究汉字的结构和原理及演变规律的学科。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二是对汉字字形结构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中国历代的文字学家都很重视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方法,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文字学”。所谓“文字学”,就是专门研究和探讨有关汉字形体的起源与发展史的一门学问。其内容包括汉字的来源与演变;汉字的发展过程;各个历史时期汉字的特点;古今异读以及汉字与其他各民族语言文字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自周朝开始,就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管理国家公文事务——这就是所谓的“尚书台”。汉代设立尚书台后,朝廷官员皆由皇帝任命,负责起草诏令。从此便出现了“尚书郎”一职。尚书台的官员大多是由精通音韵训诂之学者充任,因此他们往往能通晓文字的演变规律。他们还注意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其系统化、理论化,于是便产生了“文字学”这门新兴学科。自此之后,文字学就成了中国官方的官方知识之一,并在民间广泛流传。